品牌营销频道 | 营销策划 | 营销案例| 营销诊所| 品牌攻略 | 品牌战略 | 品牌策略 | 品牌诊断 | 营销培训 | 市场纵横 | 知识管理 | 电子商务|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品牌营销栏目--->市场纵横-->详细内容 我国后轿车时代行业发展分析(一) 作者:北京赢家同盟管理咨询顾问机构 日期:2007-8-7 字体:[大] [中] [小]
>1.1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1.1.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根据汽车产量增长情况、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基本特征的变化,可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建国后,由于国内汽车专门人才缺乏,重工业部于1950年8月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制造厂的整体设计工作。1953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这种全盘引进的方式不仅为一汽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且为中国学习和迅速掌握汽车生产技术、积累经验提供了捷径。一汽建成后,先后发展了4吨解放牌、2.5吨越野、红旗轿车等产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


    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期间,全国范围企业下放,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热潮”。到50年代未,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1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汽车、特别是载货汽车产量迅速稳步增长,达到两万多辆的水平。中国各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具备轻型、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和各种专用改装汽车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多种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汽车工业投资的严重分散和浪费、布点混乱,重复生产的“小而全”畸形格局,为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另外,中国汽车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开发和研制汽车新产品的能力,零部件工业也比较薄弱。


(2)摸索成长阶段


    该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筹划,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不过,二汽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汽建设中所需的2万多套设备,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他均由国内自行研制生产,所以二汽的建设对促进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机床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后期,为满足重型载货汽车需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及一大批配套厂先后投入建设。进入70年代,在全国汽车供不应求和国家再次下放企业到地方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高潮。到1976年,全国汽车厂家增加到66个,专用改装车厂增加到166个,其中上海汽车厂形成5000辆以上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一批零部件和附配件厂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9年,中国汽车产量己达到19万辆,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体系。


    不过,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孤立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的封闭发展状态,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以强调战备为代表的若干次重大决策失误的影响、汽车工业在总量增加,体系完善的同时,使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汽车生产厂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另外由于多数汽车厂选择在交通不便和无工业基础的山区,专业厂之间的布置也过于分散,不仅增大了建设成本,也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3)快速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调整、提高和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不但产品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产品结构也以中型载货车为主,“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注重了微型车、轻型车和重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一个微型车生产基地(天津汽车厂),两个装配点(柳州拖拉机厂和国营伟建机械厂)和四个轻型车生产基地(东北、北京、南京和西南),并集中投资建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天津夏利等具备15万辆或15万辆以上规模的轿车生产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载货汽车产量和品种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轿车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到九十年代,中国汽车生产能力比七十年代未增长了几乎10倍,全国汽车年产量1992年首次超过100万辆。1998年汽车产量162.8万辆,世界排名第10位,其中商用车生产112.1万辆,世界排名第3位;轿车生产50.7万辆,世界排名第14位。  1992~1998年,全国生产汽车累计984.7万辆,其中轿车234.8万辆,基本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需求。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基本车型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的较完整体系,各类改装汽车、专用汽车750多种。到1998年全国商用车(货车加客车)产量的轻(包括微)、中、重型车比例为78.5:17.8:3.7,轻型车和微型车比重大幅度上升;全国载货车产量的轻(包括微)、中、重型车比例为67.0:27.7:5.3;全国载货车与乘用车(轿车加客车)的产量比例为40.6:59.4,基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局面。


    1981年至1998年底,汽车工业总投资额约1560亿元。“八五”期间(1991-1995年)是汽车工业的投资高峰期,全行业投资额达756亿元,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18%。“九五”前三年(1996-1998年),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势头,三年累计投资达594.8亿元(见表2)。从投资方向看,后期投资力求集中,形成了几个大型企业集团,改变了分散生产的局面。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基本从计划经济格局转变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开拓经营的市场经济格局。汽车工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从自律性行业管理入手,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网络和方便用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目前正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使用条件,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和服务功能,理顺和规范市场秩序。在此过程,汽车工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几经调整,正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4)后轿车阶段


    大家通行的看法“后轿车时代”指的是,车型首先要拥有轿车舒适的驾驶感受,但是还要拥有个性的外观与良好的实用性


    赢家同盟认为,后轿车时代是指:消费个性化时代,也就是汽车定制时代,它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对消费者可以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我爱我车”这个车是专为我配置的满足我个性需求的车,为我量身订做的车。


    2007年可以说是后轿车时代的转折之年,世界汽车巨头福特的发威,日本汽车技术含量的提升迫使老三样提升技术含量,减低利润,当年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我们看到了技术含量达到80年代末期世界水平的车,随着一个被中国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世界汽车顶级公司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重新布局及崛起,(6月30日,菲亚特却抛出了一份加速中国扩张的计划:2007年末,GrandePunto、Bravo、Linea3款整车进口中国;2008年末,GrandePunto、Linea实现中国生产;阿尔法·罗密欧159从进口整车过渡到中国生产)可以预计的是他的这些举动将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整体技术含量和改变中国汽车的格局。


    菲亚特汽车公司始建于1899年7月意大利都灵市,创始人是乔瓦尼·阿涅利。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微型车的汽车生产厂家。公司全称是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菲亚特(FIAT)是该公司缩写的译音,FIAT也是该公司产品的商标。集团总部设在意大利都灵市。汽车部雇员27万右,在100多个国家有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其轿车部门主要有菲亚特、法拉利、阿尔法和兰旗亚公司。工程车辆公司有伊维柯公司。


 


   后轿车时代的汽车特点是什么?我在这里给出几个概念


   


A,安全


B,节油


C,环保


D,智能驾驶


E,满足消费者张扬个性的需求


1.1.2我国汽车工业现状


1)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实现三次突破,第一次是1992年突破百万辆大关。但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为控制通货膨胀进行宏观调控,GDP增长速度持续递减,汽车市场也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增长率最高不过7.3%,最低仅为2.1%。到了1999年和2000年,汽车产量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2.3%和13%,出现第二次突破,即2000年跨过200万辆。第三次突破是2005年以来,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6年GDP增长10.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将明显提高,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2)汽车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购车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十五期间,我们国家汽车消费结构实现了以公款购车为主向私人购车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私人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汽车消费的主流。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的新增车辆众私人购车占到48%,到2005年私人购车已经占到77%。


3)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就是客车、货车、轿车占的比例,2000年的时候是34:37:29,到2005年就是26:26:48,轿车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年应该突破50%。同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行业内受到了高度重视,汽车产品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始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在商用车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在轿车领域国内企业也已经具备初步的开发和改进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到去年年底自主品牌23%,今年上半年又有改变,升到将近百分之二十七八,而且处在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现在自主品牌的车发展速度非常快。


4)营销体系日臻完善,规模有序的汽车市场逐步建立


    为规范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使消费者权益得到的保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品牌销售,品牌授权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二手车的交易开始打破了垄断格局,引入了竞争机制,实现了经营主体多元化,汽车配件流通领域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向规模化、品种化、品牌化、网络化的方面发展,配件供应和服务有了提高。据统计,十五期间随着汽车产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范围内建起了2500多家的CS店,销售、维修、培训、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经销专营店,形成了功能完善的营销网络。旧车交易市场也空前的活跃,2005年全国的二手车交易量达到了145万辆,是当年新车销售量的25%。虽然我们跟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但是上升得还是非常快。同时,汽车企业也正在积极的探索后市场的领域,包括信贷、租赁、拆解等等。


5)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化合作进一步扩大


    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汽车工业和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了。十五期间,正好是我们加入WTO开展国际合作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产业合作的基础,都更加有利,全行业抓住了有利的时机,顺应外商的投资热情,引进技术和吸引外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加快了我们汽车产业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1.1.3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1)国内市场国际化


    我国汽车行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数量最多的行业,跨国集团的国际竞争开始向中国转移。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总多的海外投资者,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先后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将其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已经饱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增长动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跨国汽车集团已经把中国市场纳入全球战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加快本地化发展,中国市场成为最激烈的竞争市场之一。


2)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消费量自2000年出现快速增长,2001年以来,由于私人汽车消费的高速扩张,中国汽车消费量经历了3年的高速扩张,目前中国汽车消费量已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实现销售721.6万辆,同比增长25.13%,其中乘用车销售517.6万辆,同比增长30.02%,商用车销售204万辆,同比增长14.23%。汽车整车出口34.24万辆,同比增长98.13%,创汇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6.62%。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在快速提升,特别是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增长迅速,说明私人购买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推动力,但平均每100人才拥有2辆汽车,与发达国家平均每3人拥有1辆汽车相比,说明中国汽车工业蕴涵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3)能源、交通和环境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


    当前我国汽车发展与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在1.4亿吨左右,每年要进口数千万吨石油。而如果中国的汽车保有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约8人一辆),中国就会有1.5亿辆车,年消耗一亿多吨石油,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此外,我国汽车产品在能源消耗和在大气污染排放中的分担率上都占有很大比例,目前汽车每年消耗掉国产85%左右的汽车和23%左右的柴油。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汽车拥有量只有世界总量的1.9%,而交通事故死亡率却占世界的15%左右。种种因素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受到总多因素的制约,促进汽车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4)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带来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决定了我国存在两个汽车市场。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还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也会是一个长期二元市场。一个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另一个是以农村为中心,“两种市场,两种需求”无疑使得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